王文娜委员代表民革宿州市委会发言
近年来,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,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90多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53万。但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也存在着一些此消彼长、发展不均衡等问题,如能把握我市战略窗口期,优化城市布局,大宿城建设未来可期。
一、市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
(一)从城区均衡发展来看,南部、东部城区缺少大型商业综合体配套,不能满足居民需求,会影响市区人口容载能力。目前北部、西部城区发展较快,已经具有较好的人气并形成了新的城市商圈。而南部、东部城区的部分功能配套建设相对滞后,虽然近年来市委、市政府逐渐重视这两个城区的教育、医疗资源配套建设问题,但在淮河路以南至开发区、鞋城的南部片区,以及京沪铁路以东的东部片区,商业配套项目较少,尤其缺少像万达广场、吾悦广场类型的大型商业综合体。南部和东部的市民消费往往要驱车横穿东西、纵贯南北,由此造成两个城区人气不足、活力不够,市民在此居住的意愿逐年降低,农村人口进城来此定居的吸引力也大打折扣。如果长期发展下去,必将造成我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分布不均、过度集中等问题,进而影响我市的市区人口容载能力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。
(二)从城市发展经验看,宿城缺少明确的城市中轴线。纵观每座成熟的都市,都有至少1条坐标轴作为城市繁华的名片,有如长安街之于北京、中山路之于南京、长江路之于合肥等,宿城也应该确定1至2条代表城市形象的商业或文化中轴线,精心规划打造,以轴线为坐标展开城市布局,配套各类资源,点亮宿城形象。
二、加强南部东部商业配套的对策建议
(一)分别以人民路、宿州大道为主轴,打造“T”型主城区发展格局。城区南北纵向以人民路为轴,串联开发区、老城区、政务区和高新区,向北继续扩展。东西横向以宿州大道为轴,串联高新区、城东和宿马园区,逐步拉开东向框架。两条主干道路相连形成“T”型布局,撑开宿城骨架,帷幄繁华,遇见未来宿城更多可能。
(二)合理增加南部、东部城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规划布局。考虑目前城区商铺总体过剩,规划建设前期要做好需求调研,以满足附近居民消费为基础,适度新建优质、特色商业综合体。我们认为,在南部城区,可将开发区、鞋城和宿州西站片区统筹规划,并结合南部采煤沉陷区治理计划,使自然景观与大型商业配套相得益彰,焕发南部城区活力,打造南部增长极。在东部城区,以京沪铁路宿州站改造为契机,增加大型商业综合体,凝聚人气,重现道东辉煌。
(三)满足人们生活消费需求,更多注重商业综合体的服务、社交功能。消费行为的本质是情感的汇聚与归属,是一种社交行为,消费不可能完全离开实体店一条腿走路。商业综合体要面向家庭、情侣、好友、老人等重点消费群体,聚焦乐购、畅玩、欢聚等服务和社交方向,打造新型消费空间。根据南部和东部城区经济、社会发展现状,科学规划、合理引导,打好“首店”经济、夜间经济、网络经济三张牌,在文化、特色、体验等领域下功夫,同时也要发掘逐步扩大的老年群体“银发市场”。
(四)合理利用南部、东部城区现有闲置的商业地产。由于不能顺应人们生活需求市场的变化,过去的一些商业经营模式已被淘汰,两个片区都存在早年建设的商业地产撂荒空置现象,不仅形成资源浪费,也影响城市形象。近年来,虽然市委、市政府大力推动这些闲置商业地产的统筹集中利用,但仍有部分闲置。除新建商业地产来运营商业综合体之外,也可以考虑利用这些闲置商业地产,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基建投资,也可以节约不菲的房屋租金,同时也能盘活原有项目公司及其所附带的众多经济纠纷。建议由政府牵线,双方、多方之间构建产权明晰、权责明确、合作互利的经营关系。
(发言人工作单位和职务:市政协委员、民革宿州市委会党员、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办公室副主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