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三学社社员周丽丽反映:儿童沉迷手机现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愈发凸显,而农村儿童手机依赖症比城市儿童更严重,尤其是广大留守儿童群体,几乎成为手机依赖症的“重灾区”。儿童沉迷手机易导致视力受损、颈椎变形、睡眠紊乱,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,社交能力退化,并增加焦虑抑郁风险,阻碍身心健康发展,还有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,影响价值观的形成,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。其背后深层原因有以下几点:
一是监护缺位与情感代偿。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,被迫接受“隔代监护”或“自我监护”。祖辈监护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、教育意识薄弱的问题,难以提供有效的情感陪伴与行为引导。手机成为儿童填补情感空缺的替代品,短视频、游戏等低成本娱乐方式成为主要精神寄托。
二是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。相对于偏远农村,城镇拥有丰富的课外活动(兴趣班、博物馆、社区图书馆)和家校协同监管机制,儿童可通过多元化渠道满足成长需求;而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专业心理教师和课后托管服务,乡村文化设施(如农家书屋)利用率低,儿童被迫转向手机获取“即时快乐”。
为此,提出以下建议:
一是严格在校管理,构建"集中保管+分时通讯+智能屏蔽"手机管理模式。走读制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到校。寄宿制学校加强手机管理,每周日统一收取学生手机,集中存放于带锁保管箱,周五放学时归还,确保教学时间零干扰。同时设立"亲情联络窗口期",每周设立固定时间开放手机使用,便于学生与家长视频通话。也可在宿舍楼配备智能信号屏蔽系统,每日22:00熄灯后至次日6:00自动激活,既保障学生睡眠质量,又避免全天候屏蔽影响紧急通讯。
二是填补监护真空,构建“家校社”协同机制。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薄弱情况,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,推广农村学校“课后服务”,开设兴趣课程(手工制作)、“乡村自然教育课”等,利用农村现有本土资源,带领儿童参与种植、观鸟等户外活动,用实体活动替代虚拟娱乐。强化家长沟通责任,设置手机使用时段;同时设立“驻校社工”岗位,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。激活乡村社区功能,利用村委会等空间设立“儿童之家”,组织村内有文化的年轻人开展周末志愿陪伴活动。
三是下沉优质教育资源,提升农村教育供给质量。升级农村教育硬件设施服务,建设村级公共电子阅览室,配备教育类平板电脑;提升农村教育软实力,实施“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”,培养教师设计防沉迷主题课程的能力。